616月港

时间就在魏广德忙碌中一天天过去,春回大地也似无所觉。

“老爷,涂巡抚回信了。”

这天,魏广德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府里,进门就从张吉手里接过福建巡抚涂泽民的书信。

没来由,魏广德心里忐忑起来。

之前和几位巡抚的书信往来,魏广德逐渐看重这个人,觉得能力和见识还行,最起码他并不歧视海贸。

在和魏广德几次书信中,魏广德开始两封只是有意无意提出开海贸或许可以让沿海百姓去做生意,而不是加入倭寇。

在涂泽民的回信中得到了他的肯定,毕竟他人在福建,对于所谓倭寇的真实情况是看在眼里的。

都是什么人?

除了少数本就是官府通缉,穷凶极恶之人外,大多还是为了讨口饭吃的船民。

官府禁海,这些船民无以为继,自然只能和倭寇勾接以求活。

如果真给他们名分,让他们可以出海贸易,自然谁也不会做那什么倭寇不法。

前一封信,魏广德已经提出现在福建巡一地试点,允其开放海禁,准许百姓在此贸易后将货物装船远航海外。

只是不知道对于这个提议,涂泽民最终会如何选择。

对于这时代的官员来说,对于没有把握的事儿,大多会奉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理念,在没有上官命令的情况下,大多都会主动往外推,而不会给自己揽事。

涂泽民会怎么选择?

魏广德心中并无把握,他担心信中,涂泽民会把这事儿推到浙江或者广东去,毕竟两地还有市舶司的底子,做起这件事儿来自然方便许多。

没有马上拆信揭开心中的疑惑,魏广德只是把信收入怀中还是按照惯例先回后院看望母亲和妻儿,换上常服后这才到了书房。

在忐忑的心情里,魏广德拆开书信,入眼两段话就让他顿时放下了心。

信中一开头,涂泽民就表达了他支持魏广德的理念,即“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观点。

有了这个思路打底,魏广德当然就不担心了。

而之后,涂泽民又详细分析了福建的情况,大量引用原福建巡抚谭纶的看法,“闽人滨海而居者……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如果“一切禁罢……衣食何所从出……何不相率而引为盗也”。

看来这个涂泽民不是个迂腐之人,懂的变通的道理。

实际上能在朝中为官的人,大抵都明白变通,只是许多人把心思放到别处,比如如何明目张胆的捞银子,而少有把心用到处理政务上。

面对大明各地发生的各种情况,大多都是选择翻找前例进行处理,以为自己这么做就是四平八稳,不会出差错。

殊不知时代在变化,适合以往的政策在当今未必奏效,或者效果会大幅减小,直到将来会彻底失效。

不过魏广德最关心大事,还是自己上次提到的在福建择一良港尝试开海贸的建议,只是涂泽民信里的答复却让魏广德看的直皱眉。

涂泽民不反对择一港口进行尝试,但不认为开发试点就应该选择良港,几乎直接否掉了魏广德想在泉州开海的想法。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集团想要发展,就不能闭门造车。

与外界接触,同他人交流技术心得,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也同样是一个国家能始终强盛的必要因素。

实际上,古代多数王朝,都懂得与外邦进行往来。

西汉时期形成的丝绸之路、盛唐幻世下的多国遣唐使、宋朝设立市舶司来发展海外贸易、以及明王朝的郑和下西洋,都一次又一次论证了这个道理。

据《淮南子记载,秦皇嬴政统一天下后,便多次派人进军岭南之地,因为当地的“犀角、角齿、翡翠、珠现”,都是他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