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昌平有警

魏广德给董一奎写信,也是因为兵部不会说的事儿却必须让他知道,这样他才能知道事态的严重。

魏广德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集结山西镇的骑兵,由他率领尽快赶到宣府接防。

至于步卒,按部就班出发即可,若是无事,就当练兵了。

这几日的朝廷也是波谲云诡,在张监上奏后,许多六、七品京官也纷纷上奏,或支持或反对,所议之事都是关于辽船海运。

张监的奏疏早已送入西苑,可第二日并未被发还内阁,显然嘉靖皇帝也没有第一时间作出决定,也不知是留中还是什么。

只不过,河道衙门和山东方面近一年的功课也没有白做,支持禁止辽船海运的奏疏是占据绝对优势。

这,或许也是一种民意吧。

有意思的是,包括淮安的总督漕运部院、山东济宁的河道总督衙门及各省河道署均未奏议此事。

这场由山东巡抚上奏引燃,然后京城的低级官员在那里上奏议论,中高级京官到目前为止都是保持缄默。

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反对张监奏疏的,大多都是和裕王府有联系的官员,或是他们串联的一些好友。

对这样的场景,不免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暗自揣测,这或许是一场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京城柳泉居,往日宾客盈门的酒楼,在今日却显得很是冷清。

两层阁楼此时底楼显得空荡荡的,几乎见不到人影,只有大门前有几道身影拦在那里,挡住所有想来这里用餐的客人。

和楼下冷清截然相反的时,二楼上面却是高朋满座,所有桌椅皆坐满人,而且看他们的气质和穿戴就知道,他们都是当朝官员。

宴席间气氛轻松,所有人都是有说有笑,不时有人挨桌敬酒,闹得好不热闹。

看气氛烘托差不多了,主桌上就有一位身着员外服的老者站起,举杯说道:“诸位大人,今日邀请诸位大人来此赴宴,是为了表达我们运河十三家商会对诸位大人秉持公正,上疏谏言的感激之情。

不瞒诸位大人,小老二老家就是山东,眼见着乡亲们被辽东流民侵扰,实在不忍.....”

老人别看已经上了岁数,可声音却是宏亮,整座二楼宾客居然都能听清楚他说的话。

其实,下面坐着的官员哪个不知道今日宴席的原由,对那些商人,他们敬的也只是商人们手里的银子。

只是,既然已经做官,他们还真不担心会找不到银子。

实际上,就算是翰林院、国子监这样被认为是清水衙门的官员,只要舍得放下老脸,要赚银子也是轻而易举之事。

不过,他们今日来此,可不全是为了那个说话老头的所谓脸面,而是他身旁左右坐着的户部和工部的侍郎大人。

不管是漕运还是河道,其实最受益的还是户部和工部。

一个负责全国的漕运事务,通过水路,督促南方各省经运河输送粮食至京师,一个则负责黄、淮、运河一带的河道治理,都是肥的流油的好差事儿。

他们这些低品级京官,留在京城也是为了等机会,要是被贵人赏识就希望能够一路升迁,若是不能则寻机外放,自然要处理好各方关系。

来这里,自然也是希望扩张人脉的同时能够和上面的几位大人搭上线,如果外放自然是去这些地方谋职,也不枉寒心苦读多年。

“......现在朝中上下民意滔天,小老二只请诸位大人再接再厉,继续上奏,让当今知道允许辽船海运的恶果,尽快革除弊政,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那老头说完就依次挨桌敬酒,在他身后则有小厮端着堆满红色小布包托盘,挨桌分发。

至于主桌上的几位大人,则好整以暇继续坐在那里相互敬酒,把酒言欢。

他们来这里,或是为私利,或是为朋友面子不得不来,反正都没打算和下面那些人有过多接触。

而在柳泉居外,也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这里。

他们自然有办法知道里面发生的一切,留在这里也不过是为了在酒席散场后再确认一下赴宴之人的身份。

“你是说张文渊、杨兆,还有刘思问、陈复升都参与了此事?”

此时,在魏府,魏广德坐在一张太师椅上,翘着二郎腿听着张吉的汇报。

今晚柳泉居闹得动静可不小,毕竟上百名官员赴宴,阵仗着实不小,即便魏广德也听闻了消息,自然派人查探一二。

“老爷,他们这是丝毫不把你和王爷放在眼里了。”

张吉在那里小心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