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兴化府局势

戚继光这时候却是开口说道。

听到戚继光的话,俞大猷来了兴趣,盯着他问道:“你带的那帮兵,是一路走一路练?”

“朝廷有旨意,那是必须奉旨而为的,所以也只能采取这个办法了。”

戚继光依旧是苦着脸答道。

俞大猷和刘显这个时候对视一眼,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浙兵南下速度如此缓慢的缘故。

按照明军行军的规矩,每天走半天,到达一地,然后休息,还要练兵,连续走几日应该就会在某地修整一日,之后再继续出发,这速度不是就下来了。

不过,此时俞大猷和刘显心中,其实最担心的还是这么练出来的兵,到底能发挥出多大的战力来。

他是宁愿要一百个精兵,也不想要一千个老百姓。

对抗穷凶极恶的倭寇,他们都是什么人?

都是手上见过血的凶狠之辈,对于这时代百姓来说,很多人看到血腥的战场就会双脚战抖,浑身无力,就更别说拿着刀枪和敌人拼杀了。

而且,军阵的羊群效应也很强。

在冷兵器时代,整齐的战阵,只要出现一处溃散,往往就会很快传染其他部队,导致全局崩盘。

这些道理,刘、俞、戚三将虽然不知道,但是多年的战阵经验还是有的,知道当兵的有盲从心理。

古之所谓斩将夺旗,其实就是为了以局部的突破获取全局的胜利,而那个点,就是军旗。

在战阵之上,军旗可谓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它身上不仅承载着军队的士气,更是生与死的代表。

这或许也是军人对荣耀天生的追逐心,将士用力挥动军旗,就是燃气士兵的熊熊斗志,只要军旗在,他们就在;可一旦军旗倒下,精神支柱也会随之消失。

若军旗被夺,不仅代表着主将安危,也代表着他们难测的未来。

不过到这个时候,没有亲眼看到北来的浙兵,刘显和戚继光还是心里没底。

两千老百姓,参军数月,行进千里,这样的队伍还能有什么战力?

别自己一触即溃,还带动他们的本部人马军心涣散,那可就糟糕了。

俞大猷知道现在三人之间的气氛很不好,想要打破这种沉闷,于是笑道:“不管怎么说,元敬操练新兵还是有一套的,而且他手下的兵马善施火器,届时可为中军,我料倭寇难敌这样的大军。”

俞大猷也只能顺着戚继光的话说下去,既然他都说南下前已有安排,专门操练这些新兵使用火器,那么貌似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现在江南的明军,在俞大猷印象中,貌似也就是戚继光比较重视火器的使用了。

其实,自己当初也是不怎么看得起火器的,不过现在嘛,观点变化就很大了,特别是靠着步卒用火器打垮俺答部骑兵以后。

火器集中使用所能爆发出的巨大威力,他已经见识过了。

而刘显,以俞大猷这段时间的观察来看,貌似还完全没有重视,依旧是按照明军标准操典在进行训练。

“等浙兵到了再说怎么排兵布阵吧。”

俞大猷的话并没有打消刘显的顾虑,他只是澹澹开口说道。

不过,他随即就语重心长的对俞大猷说道:“志辅,此战关系重大呀。”

俞大猷微微点头,默认了刘显的话。

魏广德之前给他的来信,俞大猷已经收到,也知悉他会被委任为福建总兵官一职。

不仅如此,他的官衔甚至还兼着南赣总兵的职位,为镇守福建和南赣总兵官。

虽然总兵是虚职,是临时官职,可毕竟当初他就是从浙江总兵官职上被撸下去的,现在终于又升回来了。

刘显如此,自然也是因为不看好戚继光带来的那些人马,而选择依靠和俞大猷通力协作,剿灭当前这股倭寇。

两人私下里的这些互动,戚继光看在眼里,却没有多说什么。

在这里,官职,自然是以刘显最高,他其次,而俞大猷最低。

即便,俞大猷曾经是他的顶头上司。

想到这里,戚继光心中也有了计较。

他当然不愿意被人轻忽,所以他选择回营后就给新任福建巡抚谭纶写信,请他亲自到兴化府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