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页

普照万方,其乐融融。

拯民水火,天下大同。

共和盛世,宇内唯公。〗

这是一首歌颂大统制功绩的赞歌,只是辞嫌古雅些,一般人也听不出来,只听得懂“其乐融融”、“天下大同”之类。共和国成立以下,算得下天下太平,与当初连年战乱相比也的确可称得上盛世了。郑司楚听那些少女歌声齐声唱来,歌声在雍容中更带了几分脆甜,也更动听了些,不由暗自笑道:迪定是挟带私货了,让那些少女唱这么响也难为她们。

唱完这一段,大曲却没有继续下去,程迪文站起来道:“蒋夫人,便是这里。歌声一歇,我的笛声便一下显得突兀,直到后面才算好。我本来以为是音调太高,可是若调低了,笛声便被歌声盖住,仿佛戛然而止,更显突兀了。”

听时郑司楚也没听出什么门道来,此时待程迪文一说,他回想起方才听时的光景,正如程迪文所说,在那队少女唱出“日”字的同时,程迪文的笛声显得如此不协调。不过他对音律实在没什么研究,想不出原因,心道:是啊,到底是怎么回事?

蒋夫人闭上了双眼,沉思半晌,忽道:“程公子,请您与我来合奏此段吧。”她笑了笑,又转向王锡道:“王先生,请您也加入合奏。”那老者王锡不弹琴时,两眼直勾勾地紧盯着蒋夫人看,听得蒋夫人竟要他合奏,登时喜不自禁,张开了嘴道:“是,是,一定,一定。”看样子似乎恨不得重复个十七八遍。

程迪文将笛子凑到嘴边,吹了几个调子,王锡又轻拨琴弦。随着笛声与琴声汇合之际,蒋夫人的歌声也起来了。歌声虽然与先前一般无二,但听来却如水乳交融,竟是说不出的和谐,程迪文的笛子还在嘴边,脸上便已露出了笑意。郑司楚不由暗自称奇,忖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真术业有专攻,旁人都看不出门道来。

蒋夫人唱到“公”字,声音刚落,旁边那队人尽都鼓起掌来,王锡更是涨红了脸站起来叫道:“蒋夫人,王锡今日得闻清歌,余生无憾矣。”看样子,似乎眼泪都要落下来了。程迪文待他们都静了些,才道:“蒋夫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蒋夫人微微一笑,道:“程公子,笛曲以清丽为宗,转入商声或角声,稍不注意便显得剑拔弩张,声调凄厉了。此曲雍容典雅,却不能算清丽,而此歌开头一字为入声,声音短促有力,相形之下,笛声便觉突兀了。”

程迪文听得大有兴味,追问道:“是啊,那蒋夫人您唱来为何全无此感?”

蒋夫人又笑了笑,道:“度曲为歌,有时候便要随机应变。程公子方才听小妇人唱来不觉突兀,只因我将‘日’字用平声唱出,下句的‘沧’字却用了去声。因为这两字皆是首字,声调虽变,却听不出异样。”

程迪文“啊”了一声,叫道:“原来如此,以平声入,以去声承,这等便避去了突兀之病。蒋夫人,听您一席话,当真茅塞顿开。”这个谜团迎刃而解,程迪文不由欣喜若狂。

蒋夫人又道:“程公子,还有几处音应该改一改,这一段你是用了《感皇恩》的调子吧?”

郑司楚站在一边听他们说得热闹,自己越来越听不懂了,不觉有点索然无味。乐曲奏起来时甚是动听,但练习时各练各的,着实不中听。在屋了呆了一阵,已觉得头大,而程迪文说到了兴头上,双眼放光,更是不肯停歇。人声和乐器声夹在一处,他感到头都有点疼,便走出屋子到了院中。一到院里,声浪轻了许多,也觉得舒服了些。他站在一株树下,看着树皮上一队蚂蚁正上上下下游走不停,一边想着方才听到的那支歌。

那本是一支民间小调,原本甚是粗俗,有什么“白吃白喝,白睡姑娘”之类,后来填上词后成了赞歌,恐怕谁都不知原来竟是这等淫靡小调。想到这儿他不由失笑,因为他又想起了毕炜的事。毕炜在远征失败以前,曾经有百战百胜之名,结果远征楚国失败,旁人便又说他老了不中用了。不论什么话,重复多了便有人信,天长日久便成了真理,世上事多半如此。

正想着,忽听得身后响起了那石琴仙的声音:“郑公子。”他转过身,却见石琴仙扶着蒋夫人便立在他身后,他忙向蒋夫人行了一礼道:“蒋夫人,您也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