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李恪成婚

我岳父是李世民 张围 2345 字 3个月前

想到这种肉汤还要喝到秋天,就让原本还算好的心情一落千丈。

当初,张阳劝说过早起一定要先吃了再去早朝,这个习惯坚持了一段时日,现在的生活又恢复了原样。

李世民觉得不可能人人都像那小子一样,可以保持一种生活习惯,并坚持不懈。

各部的奏章还未送来,眼前只有骊山的奏章。

打开奏章看着其中的内容,一道道赋税的算法就在眼前,皇帝的神色凝重。

候在一旁的宫女太监连呼吸都更小心翼翼了。

骊山给了一个更完整地税法,仔细一算比之之前长孙无忌给的税法来更多了,甚至还讲明了风险与劳作。

限制商人同时,保障劳工?

河西走廊已经出现了不少黑工?

这份奏章上有两种笔迹,张阳的笔迹很凌乱看起来写得很匆忙,玥儿的笔迹有欧阳询的楷体之风,她早年前一直在临摹这种字体。

李世民神色依旧凝重,换了个坐姿道:“召房玄龄来。”

“喏。”

半晌,房玄龄脚步匆匆而来,他躬身道:“陛下。”

“你且看看这份奏章。”

双手接过奏章,房玄龄打开仔细看着,好一会儿没有说话。

不多时各部的奏章也都送来了,李世民看着桌案上一册册的奏章堆积起来,神色多了几分不悦,喝着茶水问道:“玄龄以为如何?”

房玄龄收起奏章,双手作揖一脸犯难地道:“陛下,此税法很是复杂,而且只说了大概,若中书省来拟定,就能有更细的条法。”

一旁的太监已经磨好了墨,准备好了给陛下批阅奏章的笔。

李世民先拿起兵部的奏章仔细看了起来,提笔而起又道:“比之辅机的增税之法如何?”

“回陛下,臣以为骊山之法更好。”

“那好,将发往河西的旨意追回来。”

“喏。”

房玄龄脚步匆匆离开,到了中书省便派人去将发往河西的旨意追回来。

中书省开始商议今年的相关税法。

长孙无忌的脸色一直黑着脸。

既然是陛下的意思,这件事由房玄龄主持,中书省开始商谈。

以至于魏征也放下田亩之事,加入了这一次税法之论。

商谈从早晨一直到傍晚还未结束,期间参与讨论的官吏也越来越多,从户部开始到门下省的都来递交账目。

中书省内也堆满各类卷宗,一直到了夜里,点亮了灯火之后还在讨论。

又是因为骊山的一份奏章,中书省又一次加班,光是商讨货税到了夜里还没个定论。

最后大家索性都睡在中书省。

同样很忙的还有礼部,当支教之策与诸国交往联系起来之后,礼部众官员的脚步也是不停。

礼部的几位侍郎已经两天没有回家睡。

贞观十二年的春天,大唐朝堂忙碌不停歇。

当发往河西走廊的旨意被追回来的时候,张阳便知晓了这一次河西走廊的危机解除了。

李孝恭每天都会离开村子去自家的田地看看,他要看着刚刚种下的葡萄什么时候可以结果。

而这一次骊山与赵国公的交手,因为骊山的一道奏章,赵国公反倒有些下不来台。

朝野上下都对这件事拿出一种看戏的态度。

这件事交给了朝堂之后,骊山脱身而出,既然皇帝欠骊山的银钱还没有还清,河西走廊的赋税便有骊山一份。

张阳很高兴朝堂会因为这件事引发如此大的讨论,如今的朝堂还是年轻的,有生命力有新鲜血液的朝堂就不会太差。

今年还有一件事,蜀王李恪要成婚了,今天他特意跑了一趟骊山。

按照规矩,他要先来见过李渊。

李恪的年纪比李泰还要大一岁,平素里来往并不多。

张阳与他接着李恪进村,一起去见了李渊。

看着宅院内,李恪面向李渊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