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关中入秋

我岳父是李世民 张围 2383 字 3个月前

“在我的记忆里还有很多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孔乙己,阿q,桃花扇。”

“那以后夫君慢慢说给我听,我再说给孩子们听。”

这些荒诞的故事是从后世而来,还未在大唐流传,可故事就是故事,人们会从故事中想到现在,想到以后。

故事动人,也可以在人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能读懂故事的也都是读书人,尤其是那些饱读诗书之辈,这些人多被世家收入门下。

这些读书人就是世家的钉子,只要钉子松了,他们距离分崩离析也不远了。

都是一些很疯狂的故事,就怕这天下的读书人也跟着疯了。

这些故事的后劲都太大了。

读过一次此生难忘。

李玥小声道:“夫君好似不高兴。”

张阳停下手中的动作,“你当年说过,我将来会被天下君子清理门户的。”

听着这话,她抬着下巴,“他们敢!”

要放在以前,一家人活着要小心翼翼,现在不同了,骊山越发壮大。

在朝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况且只要有火器在手,骊山自保无虞。

忙了一下午,夫妻俩人才做了十个土雷,李玥有些抱怨,“这个东西拼凑起来好麻烦。”

张阳从零件中挑出了一些次品,这些次品都是无法组装的。

就算是江师傅现在的手艺,也难免会有一些尺寸上的误差。

以后要精益求精,现在会铸造出残次品也无可奈何。

婶婶抱着孩子而来,“公主殿下,孩子饿了。”

李玥从锅里盛了一些米粥,耐心给小清清喂着,“婶婶,聊斋的第三卷印出来了吗?”

王婶给孩子擦着嘴,“今天刚刚印出来,用的还是老工坊的印具,太老旧了用起来不方便,耽误了两天。”

因为之前的流水线是木制的,也就导致了其使用寿命不长。

骊山的生产制造还要继续往铁器方向发展。

李玥用小勺子将米粥送入孩子口中,“明天便让人送入长安城。”

“喏。”

皇帝回到了宫中,朝会还要过些日子才会开始。

对关陇旧门阀之策,李世民按照张阳的建议,交给了长孙无忌去办。

长孙无忌的人脉广,各地的士族也都是他在联络安抚。

酷暑刚刚过去,天气不像往日这么闷热了。

李承乾站在殿外,等着父皇与赵国公商量好事宜,再去禀报父皇避暑这些天,朝中发生的一些事。

殿内,李世民听着长孙无忌的禀报,一旁还有卢照邻正在把脉。

“陛下此去骊山回来,脉象比往日好了不少。”李世民收回手腕,整了整袖口,“看来以后要少喝酒。”

卢照邻躬身行礼,“臣告退。”

张阳是个注重养生的人,好似他一直觉得自己活不长,起居饮食也十分讲究,但凡用饭必有一道素菜。

朕也要活得久一些,来日还要将他吊死在承天门前。

“陛下,这是关陇那边送来的消息。”长孙无忌递上奏章。

“这些天,你也辛苦了。”李世民语气平澹。

“臣为社稷不敢怠慢。”长孙无忌的神色上多了几分惶恐,他低着头不敢去看陛下的脸色。

“看来关陇的那些旧族已然内乱,无暇顾及朝中。”

“不过只是权宜之计,以后还要应付的。”

计谋是张阳提出来的,他的话语很简单,这孩子办事粗糙,还需要长孙无忌来细细谋划。

这小子能够想到如此歹毒之策果然不是好东西。

李世民颔首道:“秋分这天,朕打算安排一场秋日游园,过后再开朝会,你让中书省的人安排一番。”

心中一盘算,再过三天就是秋分节气,长孙无忌行礼道:“臣明白。”

李世民放下奏章走来,握着他的手道:“辅机,当年朕与你意气风发,你我情谊最深厚,在他人面前,你与朕是君臣,在私下朕希望我们还如当年那般。”

长孙无忌面色感动,“那是自然。”

李世民满意点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