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谈笑间将事办妥

我岳父是李世民 张围 2374 字 3个月前

老者点头道:“说来老夫也是心系家国社稷,只是颇有当初旧人的情面一直不好答应,有道是知己难求,都要入土的年纪了遇到平生知己难得,他们的情面算不得什么。”

张阳起身行礼,“谢老先生。”

酒水已喝完,送别的时候几个地方乡绅相送。

李承乾连连道谢,众人送别。

走在回承天门的路上,张阳也是长出一口气。

李承乾好奇道:“你以前去过范阳,也出海过?”

张阳点头道:“小时候的经历了。”

重新回到街头的熙熙攘攘,张阳回首又看了一眼,一众老人家乡绅也都回去了。

唐善识一路跟着,“是不是还要在其他地方开办官学,张尚书还要与对方叔侄相称。”

话语中多少带着一些偏见,李承乾低声道:“都是为了社稷,开办官学事涉科举大业,张阳此举也没错,若是孤,孤也会这般做。”

唐善识想要说的话语又咽了下去。

张阳办事得力,自然得到了太子的赏识,每个人的见识都是有限的。

不见得张阳与其他的地方的人相谈也能这般。

人比人最气人的就是对方比你运气好。

唐善识心中思量着,也就是他运气比自己好罢了。

回到宫中,三人去了甘露殿向李世民禀报这次的进展。

李承乾说着这件事的经过,也再次说了对张阳的肯定。

唐善识只能站在一旁沉默不语。

李世民看着奏章点头,“既然襄州一地可以开办官学了,你让门下省安排下去便是。”

“儿臣明白。”

三人就要离开,李世民又道,“张阳留下。”

脚步停下,张阳无奈只能看着太子和唐善识先行离开。

李承乾还投以中肯的目光。

眼看着太子和唐善识走到殿外,张阳转回身看着陛下,“其实太子办成这件事,陛下应该给予赞赏的。”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奏章走上前,“你以为朕应当给予太子什么赏赐?”

“陛下,臣说的不是赏赐,是赞赏。”

在教子方面,李世民给予太子的压力更大,至于赞赏就没多少,这导致太子的压力更大了。

张阳又道:“多给太子一些赞赏和肯定,这也是一种正面影响,当然了,臣不该评价陛下该如何做一个父皇,只是适当地给予一些正面评价没有坏处。”

李世民的手中拿着奏章,“你随朕去一个地方。”

看皇帝不搭理自己的话,张阳的心中百般无奈只好跟上脚步。

离开甘露殿,一路走到了兴庆殿。

在兴庆殿前就有一个池塘,一群宫里的太监提着一个个木盆,木盘中都是活鱼。

只见他们将活鱼倒入了池中。

李世民拿过王公公递来的鱼竿,优雅地将鱼钩放入池中。

张阳倒吸一口凉气,“陛下这是来钓鱼?”

“不然你以为朕来这里做什么?”

“陛下钓鱼的方式确实少见。”

“还不是你们这些人让朕不修建太液池,朕只能出此下策来解闷。”

“其实曲江池也不错。”

李世民坐下来看着水池,“曲江池在长安的另一头,朝中还有许多要事需要看着,不方便出宫。”

说着话他又拿出一份奏章,“你看看这份奏章。”

张阳皱眉看着奏章的内容,这份奏章是孙伏加写得,其中内容就是怀疑西突厥使者安延偃就是被外交院的人绑走。

李世民一手拿着鱼竿,一手扶着太阳穴,“朕知道你的能力,可有时候也要注意分寸。”

一方面陛下肯定张阳的能力,还是希望外交院做事不要太过分了。

这些王公公都看在眼里,只是站在一旁没有讲话。

张阳看着奏章发愁,“陛下觉得如何?”

李世民颔首道:“大理寺希望朕给予查问外交院的准许,孙伏加此刻没有实证,若朕不给允许,他自然不能来外交院查,更不能看到你们的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