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游园邀请

我岳父是李世民 张围 2336 字 3个月前

张阳咧嘴笑着,“咱们朝堂政风彪悍,武德充沛,也是一件好事,多有活力的朝堂。”

李承乾思量着,“你觉得会率先在什么地方开战,我们出兵应该去往何处?孤记得当初在礼部,你与吐蕃大相禄东赞有过交谈。”

“嗯,禄东赞是个性情中人,我们的谈话很融洽。”

李承乾苦笑道:“孤怎么听说是不欢而散。”

“是吗?都过去这么久了,臣忘得差不多了。”

“这么重要的事情,你说忘就能忘,孤佩服你。”李承乾感慨道:“难怪有人说湖涂活着的人,都能过得不错,孤只是觉得事涉两国来往,不该湖涂才是。”

张阳拱手道:“当时禄东赞放下狠话了,说是要和我们打一仗。”

李承乾攥着拳,好似心里有火眼里有光,“那便打!”

李世民的手中的人才不缺少武将,缺少的是国力和基础。

隋末天下大乱,几乎快把中原的底气打完了,经过了剧烈的内耗之后,眼下这两年好不容易丰收,也能攒下一笔家底。

张阳狐疑道:“就算是仓促开战,吐蕃不见得能够得到好处,大唐也不是打不起这一仗。”

李承乾看着地图,“你说如若开战,出兵应当先攻打何处?”

张大安站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继续给太子和张阳续上茶水。

“其实战争不是太子想的这么简单。”张阳解释道:“就算要开战,开战的对错先要明白,若是想要站在正确的一方,大唐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出兵的理由,而且整个理由是正义的,再者出兵打仗需要看收益,这个收益可以是震慑诸国,也可以是提高大唐的外交力量。”

“要说最直观的就是从别人的领地中得到的资源,来弥补自己付出的成本。”

见李承乾依旧看着地图。

张阳指着吐蕃地界的一处,然后手指沿着一条线讲着,“臣以为吐蕃攻打大唐,对他们来讲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吐谷浑的旧道出发,沿着他们当年攻打吐谷浑的路线,先动河西走廊,再夺凉州。”

李承乾看着地图,“玉门关不是更近吗?”

“玉门关确实近,可是如果从玉门关直线出发,在冗长的荒漠上他们无法驻扎,也无法获得任何的补给。”

李承乾了然点头,“如果他们走吐谷浑的故地,还能从中得到水源,甚至还可以驻扎。”

张阳又道:“要是交手,在下以为吐蕃的胜算更小。”

“朝中有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大将,自然不惧吐蕃。”

张大安听着俩人的对话,低着头思考着。

从吐蕃说到南诏,再从突厥说到了高句丽和倭国。

……

“这倭国真的有很多银矿吗?”

张阳点头,“应该不会有错,而且倭国的地质活动非常活跃,有很多的火山,动不动都是地震海啸。”

“孤一直以为倭国是个很贫瘠的地方。”

“有坏处自然也有好处,倭国是个海岛,他们的物资确实贵乏,可地质活动活跃的地方,往往矿产也丰富。”

和太子又聊了一会儿,张阳便去立政殿接媳妇和小武。

李承乾将这次的谈话,抄录下来,而后自己仔细地看着。

李世民正在甘露殿听着魏征讲述。

“太子在朱雀门前立了意见箱,如此一来可以向民间纳言,老臣以为在各县各州府也应当如此,官吏需要与民间有对话。”

李世民发愁地皱眉,“朕会考虑的。”

魏征稍稍行礼,“陛下,如今弘文馆众人对太子少师张阳的议论颇多,是否可以平息话语。”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面对魏征的这些话,能应付就应付,“此事朕也听说了,不过是张阳那小子出了两道十分刁钻的题。”

“那两题臣也看过。”

“郑公以为如何?”

“可以用于思考,只是答题需要大智慧。”

李世民点头,“郑公的话语朕都明白了。”

“老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