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过目不忘

这群编修常年闷在藏书库中,少与人接触,不通人情世故,乃至于有人都敢给盛长桢甩脸色,不欢迎的表情都写在了脸上。

好在有个赵三庠,圆滑活络,居中调和,总算没让编修们愤而罢工。

其实赵三庠自己也不理解盛长桢的做法,他觉得还不如像以前一样,盛长桢挂个名,他们几个编修干活,皆大欢喜,那多好啊。

但赵三庠是个想求上进的,盛长桢毕竟是上官,提了要求他也不好拒绝,于是便勉强说服了其他几人。

编修们的心思好恶,盛长桢一望可知,他并没有辩解什么,只是默默开始阅览史料,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

七日后,盛长桢已经翻遍了翰林院从各种途径搜集来的关于大徐朝的全部史料。

对盛长桢来说,看完,就意味着再也不会忘。

……

藏书库内,编史小阁中,编修毛四海端坐桌前,凝神静气,笔走如飞。

他的案上堆积着一摞摞书本,都是大徐朝的史料。

写着写着,毛四海遇到一处关隘,便停下了笔,又翻了翻桌上的史料,还是一无所获。

他皱了皱眉头,正欲起身往书库中去,却听见身后传来一道温润清朗之声。

“毛编修可是欲查找高柔生平?”

毛四海愣了愣,回头看去,却是一张新添的帅脸,他心里不屑,却没表现出来,拱了拱手,“下官见过盛修撰。”

盛长桢摆了摆手,“不必多礼。毛编修还没回答本官的问题呢?”

“盛修撰说得没错,高柔此人,史家褒贬不一,有些还各依喜好编造故事,光一个生卒年月便有五六种版本,下官正是要去把各个版本找来,相互对照。”毛四海道。

盛长桢展颜一笑,“毛编修不用多跑一趟了,但有疑问,皆可问我。”

毛四海干笑一声,分明就是不信,“盛修撰莫要开玩笑了,光高柔一人的史料便有数万字,岂是随意能记住的。”

“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太祖平袁氏,以柔为官长……”盛长桢一口气背了数百字,喘了口气,补充道,“这是大徐朝文人宋金的记述。”

接着又道,“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这是大徐朝史官张弼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