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走进这座佃农们居住的小村,道路表面已由砂石堆高,多余的积水顺着路边的阳沟排走。路面清洁、干燥,佃农们居住的半木结构房舍们前大多摆放着一小盆一小盆的鲜花。小小的村落田园风味十足。

村子只有一条街道,街上的人们见到罗兰,纷纷驻足问好。

这座村落已经和罗兰刚来时大不一样了,佃农们的生活开始改善,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在转好——人们开始变得谦和、有礼。

罗兰将这变化看在心里,感到十分安慰。

她扭头看着夏洛特,夏洛特却依旧一言不发,皱着眉头,观察村子里的一切。

“我们去拜访一下新来的教士先生吧。”

罗兰想起村里“集资”请来的见习教士西蒙·弗莱彻先生已经来了好几个月了,她还从未拜访过,于是邀夏洛特同去。

朗博恩村里没有教堂,只有一间小小的礼拜堂,便被见习教士用作了教孩子们读写的场所。

罗兰在礼拜堂外张了张,发现里面的座位全都坐满了。

过来学习读写的孩子们从五六岁到十多岁不等。罗兰眼尖,还看见了一两个上了年纪的佃农,手里捧着当初她发下去的种植指导“种田卡”,也正坐在礼拜堂里。

见到罗兰和夏洛特同来,见习教士先生连忙布置了课业,让“学生们”自行温习,然后匆匆赶出来见过两位小姐。

罗兰过来只是打了个招呼,表示不敢打扰教士先生的教学。

弗莱彻先生却含笑向罗兰致意,提起她发给村民们的“种田卡”,说:

“贝内特小姐,感谢您让我的知名度更高了些。”

很显然,罗兰做的这种“种田卡”,让更多的村民为了钱心甘情愿地走进这间礼拜堂,虚心向弗莱彻先生请教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