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最后,以几个专家的最终定论为答案,“初步计算,没法找到这样一个平衡高度,怪不得伶仃洋之前一直没有动工,原来是没法动工。”

谢雁点头,她切换下一张资料图,“我找了很多种方法,但是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机场和港口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那么换个思路,既然水面上做不到,那么水下呢?”

水下通道?!

“比起水下桥梁,水下通道,它还有个更被人熟悉的名字。”

一直没开口的宋修竹,此刻说出的第一句话,就让众人的思维豁然打开。

他看向谢雁,“这就是你的方法?跨海隧道。”

宋修竹点头,“这可不比修桥简单。”

他没说完的话,还有半句——在伶仃洋的海底修跨海隧道,甚至,比桥段工程更难!

一个人很容易产生惯性思维,当他总是用数学方法去解题时,题目简单,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题目困难,或许要废一番力气,而当数学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他会懊恼,会焦虑,会着急。

但他忘了,或许这道题,换一种思路,就能变得无比简单。

数学思路的确万用,但不是所有的问题,数学思路都是最有效,且必然能解出答案的方法。

有些题,用数学是无解的。

既然空中不让走,为什么不选择更加宽阔的海底呢?

海底隧道,不会干扰船舶航行,更和飞机搭不上关系,甚至可以减少桥墩,避免泥沙堆积。

“我知道,”

宋修竹是聪明人,她只需要在这里把三城项目的情况一说,他就能明白自己被邀请来的含义,“隧道工程,就像是题目的另一种解法,过程会很难,但是我相信,比如无解的桥梁工程,它更有突破的希望。”

“除了你能想到的问题以外,还有另一个问题,”

宋修竹说,“根据你刚才的介绍,要将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结合起来,那么隧道和大桥结合的地点怎么办?数十公里的海面上没有任何符合条件的岛屿,如何让一辆正在空中,在数十层楼高的桥面上通行的车,进入深不可测的大海底部的隧道?”